首页 · 资讯 · 企业动态 · 原材料
【校报特稿】科技创新:《天津大学科技创新服务天津经济社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解读
天津大学新闻网 2024-05-05

为天津高质量发展赋能增势贡献天大力量

—— 《天津大学科技创新服务天津经济社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解读

天津大学始终把服务天津市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积极响应天津市“制造业立市”战略等建设需求,发挥自身学科、科技、人才优势,支撑服务好天津市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建设。为进一步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和天津市“一基地三区”建设目标,集聚力量开展引领性科技攻关,产出更多原创性成果,更好地融入和服务天津高质量发展,我校2023年出台了《天津大学科技创新服务天津经济社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就此方案相关问题,本报记者日前专访了天津大学科研院相关负责人。

问:我校《科技创新服务天津经济社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出台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答:这一方案出台的指导思想是科技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根本,以支撑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深化改革为动力,聚焦国家战略和天津发展重大需求,落实天津“十项行动”,肩负起为天津高质量发展赋能增势的责任担当,助力天津建设创新高地,加快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步伐,努力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问:我校《科技创新服务天津经济社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答:该方案总体目标是到 2025 年,学校服务天津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显著增强、贡献度明显提升,学校自身发展与服务天津发展联动互进形成良性循环。

我校将充分发挥高水平科研平台及创新人才作用,特别是以国家级科研基地为牵引,与天津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量质齐升,助力企业以科技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推动一批高质量科研成果在津落地转化、一批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在津兴起;落实“千校万企”协同创新伙伴行动,实施“校企双聘”制度,遴选一批教授担任在津科技创新型企业技术导师,深入企业一线提供技术咨询指导,同时邀请一批企业专家担任我校特聘研究员、创业导师等,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打造新型校企联合研究平台,与京津冀企业共建全国重点实验室3-4 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个、海河实验室 3 个、校企集成攻关平台8 个;在津落地成果转化项目规模 3 年累计达到 3 亿元;与天津市企业产学研合作研发经费达到 5 亿元;在天大科技园注册企业累计超过400家,入驻企业销售收入达到 5 亿元;吸引大学毕业生在天津大学科技园就业累计超过 1000 人。

问:我校《科技创新服务天津经济社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的重点任务有哪些?

答:重点任务分下面八大类:

一、服务京津冀协同

按照中央部署,我校将着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努力在交通、环境、产业、公共服务等领域取得更多成果;牢牢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加强与央院、央所、央企的合作联动,重视与民营企业融合对接,紧密衔接京津冀创新资源,落实天津市关于“京津冀、港产城、教科人”的方针、部署。

一是聚焦交通运输及基础设施产业,加快发展载运工具、工程装备、生产作业装备、应急保障装备、救助打捞装备等核心技术,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攻关与示范应用,提升相关技术和产品自主化研发能力和水平;加强与中建集团、中建基础、北京建工集团、交通运输部天科院、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天津市北洋水运水利勘察设计研究院等企业和院所开展战略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或工程研究中心;每年落实 1000 万元项目经费。

我校领导带队调研交通运输部天津水工院

二是聚焦天津市能源禀赋,加快发展电力系统调节、能源技术装备等核心技术,稳步推进智能电网、跨省区输电、可再生能源替代等技术集成创新和融合应用;加快建设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研发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推动天津能源结构变革,引领能源产业发展;与国家电网、中电科18所合作,助力津冀共建特高压输电通道项目,共建联合实验室和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智慧绿色能源海河实验室;每年落实 1500 万项目经费。

三是聚焦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建设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坚持战略性需求导向,打造面向未来的发展新优势;加快建设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跨海大桥、超长隧道、海底管线等重大工程;推进建设物质绿色创造与制造海河实验室、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海河实验室,产出原创性成果,落地天津孵化企业,拓展与相关企业的合作;每年落实 1500 万元项目经费。

二、助推制造业立市

我校将加强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服务支撑天津市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一是聚焦新能源汽车产业,围绕“三纵三横”研发布局,加快发展动力电池和燃料电池、驱动电机与电力电子、网联化与智能化等核心技术,助力打造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链;加强与新能源汽车企业对接,与国汽智联、一汽丰田、力神电池等共建集成攻关平台,组建行业联盟,研发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助力新能源车增产上量及新能源领域产业升级;每年落实 1000 万元项目经费。

天津大学与中船集团七一八所共建集成攻关平台

二是聚焦装备制造业,加快实施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助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展,服务天津高端装备产业链串链补链强链;加强与中交天和机械设备、通用技术集团、中船七○七所、兵器工业七○所、海能发海事技术服务(天津)、天津友发钢管集团等不同所有制企业合作,开展船舶制造、国防动力装备、可移动智能化焊接装备、盾构机关键技术、机床、医疗器械、新材料、海洋装备制造等研究,推动共建联合研究平台;每年落实1500 万元项目经费。

三、加快数字经济发展

我校将助力“信创+”产业生态发展,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积极参与智能制造赋能工程,助力天津企业建设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服务天津建设全国一流 5g 城市,发展以产业互联网为主导的平台经济。

一是聚焦信创产业,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相关基础材料、关键芯片、高端元器件、新型显示器件、关键软件等核心技术,稳步推进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车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集成创新和融合应用;推进与华为天津区域总部、华为海信、新奥新智等开展言语交互意图深度理解、海洋光通信关键技术、城市安全等研究,推动共建集成攻关平台,共同申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每年落实1500 万元项目经费。

天津大学和新奥集团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

二是聚焦智能工厂和数字车间,加快发展数字孪生、先进传感器设计制造、智能控制等核心技术,全面系统助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加工、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业务数字化转型;推动与天津移动、大唐移动5g 技术应用项目;与中电云脑共同开发神经电生理采集计算技术;助力恒银金融科技、天地伟业等建设智能工厂和数字车间;每年落实1000 万元项目经费。

四、促进港产城融合发展

我校将服务天津港港区与“津城”“滨城”城区协同融合发展,助力打造航运服务聚集区。

一是聚焦智慧港口、绿色港口,加快发展“智能+港口”规划设计和运维管理、港口人工智能基础设施、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等核心技术,助推天津港形成智慧高效、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持续推动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助力湿地资源管理、盐碱地改良、生态环境修复与可持续利用;与东疆港、南疆港、交通运输部天科院、渤化等联合开发港口规划设计、智慧运维、码头检测、化学品信息管理及轻烃综合利用、船舶和港口节能减排技术;每年落实 1500 万元项目经费。

二是聚焦物流产业、航运产业,加快发展无人仓储技术、5g云智能物流系统、航运精益管理系统等核心技术,助力天津建设国际物流分拨中心和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推动与天津港物流发展公司、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日日顺供应链科技天津分公司、中交国际航运加强产学研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联合研发提升航运效能,参与港口自动驾驶示范区建设;每年落实 1000 万元项目经费。

五、服务津滨双城发展

我校将助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制造业和港口经济新优势,前瞻布局未来产业。

一是聚焦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生命科学研究、生物技术创新、生物医药研发等核心技术,发挥科技创新在生物医药产业中的基础作用,助力生物经济创新发展;落实与武清区深化合作框架协议,打造合成生物产业集群;与滨海高新区共建天津大学滨海医学创新园区;与纳通医疗加强医用生物材料、医疗器械、手术机器人等方面深度合作;每年落实 1500 万元项目经费。

滨海高新区企业代表来访我校

二是聚焦石化产业升级,加快发展石油炼化工艺、产品清洁化等核心技术,坚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降本增效,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提升传统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推动与中海油、中石油在津分公司、中海油服、中石化、中沙石化等合作,共建联合研究中心,助力石化技术创新应用、中试放大,推动石化产业技术升级;每年落实1500 万元项目经费。

六、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我校将统筹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充分挖掘生态价值,增加生态产品供给,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天津。

一是聚焦绿色低碳产业,加快发展氢能制备与储运、煤化工等核心技术,支持大型绿色低碳龙头企业发展,助推节能降碳先进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与中船七一八所、新奥集团、特变电工等开展全面合作,研发氢能、电子特气、船舶双碳、石化及精细化工、粮油精深加工和碳素材料等关键技术,共建双碳相关领域合作研究平台;每年落实 1500 万元项目经费。

二是聚焦无废城市建设、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产业,加快发展固废资源化利用、水污染防治、生态修护等核心技术,协同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推进与泰达环保、天津国环节能、天津水利工程等固废能源化及碳减排、环境污染、水污染治理技术合作;承接中科蓝海(天津)及滨海新区海洋局、自然保护区等海洋生态模拟、海洋及湿地生态修复项目;每年落实 1000 万元项目经费。

七、支撑科创高地建设

我校将积极配合天津市天开高教科创园规划和建设方案,结合学校基金会和海棠基金,鼓励师生、校友创新创业,积极推动学校科技成果在天开园落地转化,打造科创和成果转化高地。

一是聚焦创新创业载体,引育世界顶级人才,探索“学科+人才+产业”创新发展模式,打造科研平台聚集区、创业孵化示范区、创新策源引导区、改革开放试验区、创新创业活力区,着力打造国内有吸引力的重要创新策源地;加快在天开园搭建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新型研发机构等各类创新创业载体,入驻企业销售收入达到5亿元;推动建设天津大学(天津市)卓越工程师学院,围绕电子信息、储能、机械、材料与化工等领域,持续推进产教深度融合;面向天津战略性重点发展领域,联合聘请世界顶级人才,提高天津市的创新力、竞争力和国际知名度,推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

天开科创园

二是聚焦成果转移转化,主动对接头部企业和知名校友企业,对接海河产业基金等政府引导基金,吸引科技、金融、创新团队、中介服务等各类资源;建立高校与产业园区的“握手”通道,推动更多天津高校创新成果实现本地产业化;聚集技术转移转化、知识产权、法律、人力资源、工商登记等各类专业化服务机构超过 30 家,创新要素聚集效应显现;技术转移中心(公司)3 年内在津落地转化项目金额达到3亿元。

八、建言科学布局决策

我校将加强“社科+科技”战略专家、智库平台、学科交叉研究中心开展决策咨询研究,通过后补助的形式激励引导教师开展产业发展调研与咨政研究。

一是聚焦智库建设,围绕天津市在发展、人才、创新三方面的重大需求,组织广大院士专家开展战略研究与咨询服务,以科学咨询支撑科学决策,以科学决策引领科学发展;按照天津市提出咨询需求,通过“揭榜挂帅”公开发布指南,“院士+天津团队支撑”联合申报,突出咨询项目“院士领衔,服务天津”的特点,确定天津研究院重点产业调研及资政方向;面向天津市在科技发展战略、产业发展布局加强决策咨询研究,积极承担“十项行动”相关调研、咨政任务,强化天津市科技创新智库作用发挥。

天津大学专家团赴新天钢集团调研

二是聚焦产业联盟,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不同所有制企业联合建立各类创新联盟,营造良好创新生态,面向产业重大需求组织实施战略研究和技术预研,为行业发展指明方向;发挥天津大学牵头的产业创新联盟作用,促进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资金链融合;围绕关键领域和“卡脖子”、“补短板”等问题,推动国有、民营企业与院士和专家团队融通创新,合作开展共性技术协同攻关,打通重大产业发展中的痛点和难点。

问:我校如何保障《科技创新服务天津经济社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落实?

答:我校为推动该行动方案的落实,制定了系列保障措施。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了服务天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牵头抓总,形成高位协调推进、学院部门协同合作、师生广泛参与的组织架构和管理体制,推动有组织的科研真正落地,确保《服务天津行动方案》的目标任务全面落实。

二是优化评价考核

学校推进服务天津工作评价创新,提高服务天津工作组织性、精准度、实效性,建立了任务明确、责任到位、措施落实的“赛马”机制,对服务天津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优先推荐各类相关专项申报。

三是加强服务指导

学校将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实效导向,打造闭环式全程服务、体系化联动服务、滴灌式精准服务,定期总结典型经验,推广最佳服务,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提高服务天津影响力和美誉度。

科苑 / 文

王晓明 郭璟 / 图

(学生编辑 刘艺苗)

编辑:cxl
阅读:108
图片资讯 更多>>
  • 津云:“天大小世博”开幕 带你拥抱世界文明百花园
  • [央视新闻]匈牙利:布达佩斯中国文化中心助力中匈文化合作
  • 中国留学生与新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专题展在沪开幕
  • 2024国际电子电路(上海)展览会开幕